TID、GTI、ST,這年頭,車輛取名如果不加個“T”,讓消費者意淫一下渦輪增壓、動力性能、品位個性,似乎都有點跟不上時代了。

你知道嗎,有一款車,早在1950年就開始用“T”,而且不是取名,是以此當成它的姓氏,從此傳承為一本厚重的家譜,開枝散葉,筆墨至今。
這姓“T”的一家正喜迎六代來孫降世,而我則親赴瑞典斯德哥爾摩與它邂逅了一回?!叭∶藛??”“取了,叫T6!”
這小六子,滿肚子都是情懷

66年、六代、T6,怎么想這車的誕辰都感覺很中國式六六大順,好彩頭??!但此時此刻,我正坐在穿梭于斯德哥爾摩梅拉倫湖的交通船上,準備靠岸前往T6全球首發的Piren Evenemang會場,并且眼前盡是北歐式風光、建筑,以及停在岸邊的開“T”家祖T1,如果您是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中西合璧加縱貫古今的思緒紊亂感呢?還好,發布會的主題并不亂,主要還是介紹T6的前世今生與光輝歷史,也就是大眾“T”系車所承載的那一份濃濃情懷。好咧!這下子我的思緒澄澈了,你要先跟我聊“T”家的情懷,我就用我與貴家族成員相處過的心路歷程跟你談,并且我認為這也是成就當今T6“型態”的一次最重要歷史大轉變。
T6,在基本機械配置上,前橫置發動機(引入國內的主力單元是EA888 2.0TSI),并依照不同車型有著前輪傳動、4Motion四輪傳動的設定,這是在其父T5身上,以及日后大家上網一查就能得到的資訊,在此筆者不多加贅述。但我要說的“情懷”是,早在我年輕從事汽修工作時,曾經接觸過的T6曾祖輩──T3車廠工作車,發動機可是裝在車輛尾部,而且還是2.0L排量風冷水平對臥單元,只要把那個一高溫就容易出毛病的點火正時霍爾感應器照顧好,基本這車開上路是當時最穩如泰山,但也實在沒力跑不快的廂型車代表作。不過,我曾試過在一次趕時間送零件時“蹂躪”一下T3,結果居然發現,如果像開公交車似的透過地插式排擋桿退個擋加速,把過彎速度拉快點,這車開起來還真有那么一點保時捷911或老甲殼蟲后置發動機后輪驅動的味道。注意,只是味道。

90年代時期,當時臺灣地區的慶眾汽車公司將T6的祖輩車型──T4引入當地生產,路上能見度忽然大增,我的老板也舍棄T3換了T4(如今證實沒有收藏T3會悔青腸子)。最重要的是,德國大眾自從T4開始“學聰明”了,他們了解到一輛商用車的底盤與結構設計應該要為騰出空間不顧一切,也更不可能用來應付我這種把商用車開出911“味道”的怪咖,于是,T4的發動機改為前置了,T系車從此有個短短的小車頭了,車廂底臺置放物品的高度降低了,一直至今到T6都是如此基調。而對我這個“小工”來說,T4依然開起來穩若泰山,底盤扎實如戰車,還有就是當時那臺2.0L直列四缸單凸輪軸8氣門發動機,配著將近兩噸的車身,就算油門踩穿也不會超速,省心??!
很抱歉,筆者的年紀與閱歷不夠,第三代、第四代T系車是我唯一能講出相處情懷的對象,至于最經典的T1、T2,看過、摸過,沒開過、養過,就留待下文與大家一起品懷留念!但此行讓我欣喜的是,或許未來哪天有T10、T11時,我可以跟我的子孫講:“你老爸開齊T3到T6了”
從務實中涵養的儀式感

一早,酒店外已經停好一整排各種款式的T6提供各國媒體人員試駕,但我與國內同行都不約而同把目光聚焦在一輛邁特威Generation Six特別版車型上,因為它有著懷念經典T1古董車的那種上白、下紅涂裝,再加上電鍍鏡面輪圈蓋,相信我,看照片不準,如果你是親眼看到一定會喜歡它。而據大眾商用車中國區總經理吳克表示,未來此款車型也是有被引進中國可能的!哇塞!那更得搶這臺車試試啦!

可惜天不從人愿,咱們中國就是禮儀之邦,搶不過人高馬大又動作神速的老外,只好“阿Q”告訴自己此行Generation Six特別版試駕車是搭載TDI柴油發動機,不試也罷,呵呵!接著,我轉而“下手”搜尋搭載2.0TSI汽油發動機的車型,沒想到幸運的是,接下來居然能有一輛BUSINESS版邁特威、一輛HIGHLINE版邁特威分別陪伴我環行梅拉倫湖,而我相信這兩款車型也應該會是日后T6面對國內高端商務市場的銷售主力。并且,這份幸運還“附贈”吳克總經理同車相伴,這下我更可跟他多套點T6的故事了。
我必需老實說,如果不仔細與T6相處久點時間,一般人基本很難發現它與T5的內飾鋪陳有多大差異。還好,在我自己給自己強迫辦一場“超級比一比”的壓力下,我終于發現T6的儀表臺與相關細節設計,是比T5更多一些剛硬線條,尤其中控部份不再那么強調自成一格,而是與整個儀表臺結合一起,搭配從左貫穿到右的或金屬、或木紋樣式飾板,看起來更寬闊大氣且富質感。

至于座椅配置方面,BUSINESS版車型有的可旋轉中排座椅、隱藏式折疊桌、后排扶手帶隱藏小冰箱,以及前后排座椅前后滑移等靈巧功能,在國內的T5邁特威行政版車型皆已配備;而HIGHLINE版車型的雙色皮質座椅+后排三座可獨立滑移、折疊功能,在國內的T5邁特威尊享版車型亦有,多加贅述其實意義不大。但我要強調的是,T6在這其中扮演的意義,其實并非是把用它的路劃限在給人們多豪華尊貴的享受上,而是它提供了足夠寬敞的空間與靈活變化設備,然后讓用家就自己所需的不同場合靈活應用它,挖掘它的創意與奇妙,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從實用主義中流露出的儀式感,它讓身處其中的我,拜服與享受的不是奢華,而是務實、科技、體貼、大氣、有趣,無處不在。甚至,我曾一度想為“儀式感”這個詞,譜上一個用戶是某寺高僧,在車內就能焚香打坐的穿鑿附會、天馬行空形容法,但后來想想,儀式就是儀式,每個人心中的儀式都不一樣,而這才正好與T6“善變”的儀式感不謀而合。因此,忘了“高僧說”吧!倒是,身處T6之內享受儀式,如果能把車下的“輪”聲鼎沸再抹去一點,相信我與吳總的對話就能更輕聲細語,駕乘也多點舒心了。
瓦薩的前車之鑒

我知道,對于一輛商用車來說,行文不應該在操控方面著墨太多,但EA888 2.0TSI發動機加DSG變速箱的組合,老實說是讓我印象不錯,至少它不會跑得氣喘吁吁,該給的加速力道也都能給到,加上啟停系統的出手相助,在油耗上也不算高得太夸張。至于底盤方面,由于我試駕的車型配備了DCC動態底盤控制系統,而且就算將其設定至Comfort舒適段,減震反應也不像一些自主或日系品牌商用車那般軟調,方向盤助力也不算太過輕浮,所以其實T6給了我一段還蠻快意可喜的體驗過程,反正就是以一定的高速通過彎道,也不會感覺方向發飄、車身晃動不安。對此,您或許會問,這樣T6開起來豈不是不舒服?我不否認,當T6“路見不平”時確實會給出相比之下稍偏硬調的反應,但其實就我來說,我覺得其避震器前段的吸震反應其實應該叫“Q”,而中后段又能給到車身一定支撐穩定,這是典型且也讓我喜愛的歐系車設定模式。
“進入國內,會因地制宜調軟嗎?”老實說我不知道答案,也不希望廠家這么干,因為畢竟商用車不同于轎車重心較高,如果避震太軟撐不住車,當車輛高速過彎時,就沒法將車身側傾離心力轉為車輪側滑等動態方式來抵銷,而是車身首先會往離心方向傾斜,然后隨著重量偏移側傾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翻覆。同樣的故事,正好像斯德哥爾摩的著名文化遺產──瓦薩戰船一樣,由于昏庸國王阿道夫·古斯塔夫攀比別國實力,下令在船上亂加隔層與武裝,重心過高且船身一側傾就偏重更嚴重,最終導致1628年這艘船才離港幾百米就側翻沉沒。相信這么傻的事,換在今天成熟的造車工業上實在沒必要再重蹈覆轍了!
少變,就是萬變

與內飾相同,T6在外觀方面的改變,如果不特別仔細打量也幾乎看不出與T5的差異,比較明顯的變化除了大燈、尾燈樣式不同,以及車尾門多了一個安裝車牌的凹陷“笑臉位”之外,其它幾乎都是非常微小的修改。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對大眾是抱持批判態度的,因為我相信這么大一家車廠,在面對這么一款具有經典意義的車改款換代時肯定是費盡思量的,更何況我只是外行看門道,T6或許還隱藏更多進化的小秘密,只是我沒看出來。
況且,就算大眾的設計師偷懶,真的只搞點小變化,那還能讓T6看起來比前作更顯剛毅、直白,那你能不佩服他們畫龍點睛的功力嗎?

與內飾相同,T6在外觀方面的改變,如果不特別仔細打量也幾乎看不出與T5的差異,比較明顯的變化除了大燈、尾燈樣式不同,以及車尾門多了一個安裝車牌的凹陷“笑臉位”之外,其它幾乎都是非常微小的修改。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對大眾是抱持批判態度的,因為我相信這么大一家車廠,在面對這么一款具有經典意義的車改款換代時肯定是費盡思量的,更何況我只是外行看門道,T6或許還隱藏更多進化的小秘密,只是我沒看出來。
況且,就算大眾的設計師偷懶,真的只搞點小變化,那還能讓T6看起來比前作更顯剛毅、直白,那你能不佩服他們畫龍點睛的功力嗎?

好了!說完產品本身,我確信T6還是我心中那個流著“T”家血、有著家族榮光的代表之作,雖然如今你會覺得它沒什么,但或許未來哪天有T10、T11時,你就會視T6為典藏,也羨慕我“臨幸”過T3~T6,這就是姓“T”的魅力!但我擔心的是,在中國大陸市場,我個人認為T6最大的歐系同級對手已經本地生產化并有高端品牌優勢;而廠家認為的日系同級對手,我又認為雙方調性實在好像一個是變形金剛、一個是Hello Kitty,就算玩具店定價差不多,但會買哪個的就是哪個。
也好!如果確認不本地化生產,那就走自己的路吧!一本已經“T”了66年的家譜,把情懷拿出去說說,那還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