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卡羅拉是一輛無需試駕也大概知道它是怎么樣,也必定能大賣的車;試駕之后只能更確定一點——豐田造車不簡單。

11代卡羅拉有三個版本:兩年前上市的日本版,我已經寫過雜志的“焦點新車”;去年已經在國際上市的歐版,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汽豐田卡羅拉,會是卡羅拉的主力版本;而偏運動外形的美版,很快就會在廣汽豐田生產,而他們給了美版一個新名字——雷凌。大家應該很慶幸一汽豐田引入的是歐版,因為可能這個版本是設計最漂亮的,不相信我的可以去看看日版,那個像極舊款柳州五菱小面的前臉中網,完全可以與十年前自主品牌的設計水平有得一拼,很不幸香港地區售賣的就是日版。

但是我仍然不覺得眼前這輛一汽豐田11代卡羅拉是最好設計,我在臺灣看過原版的卡羅拉,前保險杠下面的進氣格柵正常的黑色處理,看起來非常自然漂亮。但國內的最終版卻要在這個位置也裝上了“高大上”的鍍鉻格柵,加上保險柵上面原有的鍍鉻格柵,前臉簡直是亮瞎你的眼。如今鍍鉻格柵是一種國粹,車廠用此來提升車的級別,但我看到這些用得有點泛濫,亮閃閃的終極武器“鍍鉻格柵”時,我感覺像喝了一盒蒙牛。我特別就這個設計的由來咨詢了廠家,答案竟然是“根據調查數據,中國人喜歡這種設計”。我不知道他們都請了什么樣的調查公司,反正是沒有人來問過我們意見。

我在去年“焦點新車”上說過一句話:“只看數據上你是永遠讀不懂豐田的,豐田最擅長就是用平凡的材料和數據,搭配出超越對手的作品?!彪y道不是這樣么?現款第10代的豐田卡羅拉上市已經多年,已經毫無技術亮點可說,那個4速自動變速箱不知被多少人不齒,但它的平順性倒是讓不少6速自動變速箱無地自容,1.6L和1.8L發動機曾經入選《汽車雜志》十佳發動機,直到今天數VVT技術仍然是豐田做得最老到。最神奇的是靠著這些“落后”動力,油耗方面仍然可以打敗不少6AT,甚至是雙離合。這就是豐田,總是給你平淡如水的感覺,但到了真要買車的時候,你總是不得不認真考慮它。

試車的時候廠家在現場擺放了三輛車:11代卡羅拉和10代卡羅拉,還有一輛大眾速騰。新卡羅拉只是把車身稍微加長到4630mm,加寬至1775 mm,軸距加一點點為2700mm;但你會明顯覺得新卡羅拉尺寸更大,車身更寬更低矮,豐田說新卡羅拉的風阻系數只有0.29,這是同級別車中最低的。

當然最大的受益是后排空間加長了75mm達到960mm,使得后排乘員的腿部空間更為充裕。一向豐田的風格,兩代卡羅拉的座椅舒服到不得了,連后排也是如此,而且我覺得新卡羅拉的坐姿更低了,后來向總設計師安井慎一求證,得到的答案是新車的確降低了重心。

更低的重心,運動化的三幅式方向盤,終于有點個性設計的中控臺設計,與舊款完全家庭化的設計相比,新卡羅拉開始有點味道了。相比旁邊停著的速騰,后排空間方面還是加長軸距的速騰更優勝,但相差已經不大;卡羅拉的后排地板是平的,后排坐三個人時就更有優勢,何況日本人的座椅坐得更舒服。
卡羅拉的試車活動很簡單,你可以在南京一個全長2公里的小型賽道里轉5~6圈,當然全程是有副駕駛在控制你速度的,如果你想快點速度劈一個彎,副駕駛就會變得很緊張。所以等同于在開放路面的駕駛速度,但是賽道的路面平整性和抓地力完全是普通路面不能比的,所以試駕的效果也會打點折扣。

在進賽道之前,安排我們進行了繞樁和高速變線的試駕環節。盡管新卡羅拉的方向盤從左到右只有2.75圈,屬于偏向運動的設計,但它的車頭轉向并不算快,繞樁的時候車身的跟進會慢半拍,軟綿綿的懸掛調校,車輛在彎中的重心轉移問題被放大,拖累了它的繞樁速度。但這完全是意料之中,卡羅拉就是一輛調校舒適的家庭用車,別對它要求太高了,事實上它已經做得比上一代好了。

在快速變線的時候懸掛支撐已經比上一代好,繞樁的時候車身也顯得比上一代更緊湊,相信這得益于改進過的懸掛和降低的重心。不僅如此,現在連剎車風格也開始改變了,豐田說它調校為中國人喜愛的“一點即有”的風格,第一腳就能讓你感覺到剎車非常有勁,試過也的確如此。

出了賽道維修站,大直路全油門加速,發動機一陣轟鳴后,在直路末時速能達到120km/h,是此次試駕最快的車速。無論是1.6L還是1.8L,加速感其實是一般,與上一代基本在同一水平,當然也沒法與歐洲那些渦輪增壓相比。但勝在動力反應夠快,出彎時很輕松就把車速提上來。嘗試快速打方向入彎,有點遲鈍的車頭反應陪隨著一點點的轉向不足,前輪輕輕地嘶叫著;但很快車尾就跟進過來,只要你輕輕收一點油門,前輪又很快回復循跡性,車身表現得很平衡的樣子。

在那些連續的快速彎,盡管車身傾側幅度不小,但你能感覺得到這副車架有不錯的寬容度,就算刻意以不正常的線路入彎,轉向不足的多少你也能通過方向和油門輕松控制。我想說的是,新卡羅拉的操控性比上一代有進步了,而且這一定是一副很有功力的底盤才能做得到這樣平衡,同樣的開法換成是韓國車配韓國輪胎,前一刻你還感覺信心滿滿,突然之間前輪就會完全失去抓地力,變成嚴重轉向不足沖出賽道。但我沒說歐洲對手跑賽道比卡羅拉差,但某些歐洲車刻意加長的車身后,還有調校得像船一樣軟的懸掛,開起來可能不見得比卡羅拉快。

事后我又向設計師安井慎一求證:新卡羅拉的車身剛性比上一代有多大的提升?日本設計師沒有給我準確答案,說有待回去查證,似乎日本車廠不擅長像德國人那人老是拿車身剛性提升多少來說事。但安井慎一還是能保證,車身剛性比上一代至少有10%以上的提升。
但沒有人會像我這樣開卡羅拉的,如果你離開賽道,回到普通的馬路上,這樣平衡的底盤加上豐田懸掛舒適性的調校功力,還有寧靜的隔音,你還有什么意見么?
發動機依然是那兩副老搭檔,據說已經作了改良:1ZR-FE的1.6L輸出分別為90kw/6000rpm和154Nm/5200rpm,搭配5MT或CVT變速箱;而2ZR-FE的1.8L輸出為103kw/6400rpm和173Nm/4000rpm,搭配6MT或CVT變速箱。但無論是1.6L還是1.8L,跟著鄰頭車在前面不快不慢地開,你馬上就能感覺到兩副發動機是有多平順,而且扭力曲線出奇的好,無論你是在那個轉速范圍,即使是不到2000rpm或者5000rpm以上直逼紅線,扭力都能源源不斷的發放,加速是隨踩隨有。

但能做到這樣全面的發動機真的很少很少,有一些日本對手低扭很好很平順,但一超過3000rpm就如韓國車一樣無力和噪鬧;也有一些高轉很爽快,但如果你在1500rpm左右放離合可能就馬上熄火,低扭實在有點差。甚至我認為連本田發動機都未必對做到在全轉速范圍均勻的扭力發放,只是本田發動機功率輸出和爆發性上往往更強大,相比之下已經贏在起跑線上。

如果沒有人告訴你這是一副專為中國市場調校過的8速S-CVT變速箱,你可能根本開不出它是什么變速箱。說它是CVT吧,它的反應速度挺快的,在那些慢速彎全油門出彎時,外側車輪還會微微地打滑,完全不像CVT應有的軟弱。當然它沒有本田、三菱或斯巴魯調校得那樣運動,對手動力傳遞得太直接會影響到舒適性,豐田這種調校我認為變速箱會更耐用一些。

這副CVT試起來就像是凱美瑞上6AT那種反應速度和平順,甚至連一向不擅長創新的豐田,這一次模擬普通變速箱換擋的8速設計——當你采用Sport模式,轉速指針超過5000rpm后,你會發現它像有擋位的變速箱換擋時一樣上下掉轉速,豐田這樣設計為了增加駕駛樂趣。其實這一招奧迪早已經用了,不過是高大上的奧迪。

中控臺采用“類機艙式”主題設計,以貫穿左右面板的橫向銀色裝飾條打造出富有層次感的寬敞駕駛空間, 同時將中控臺的位置加以調整,整體設計更契合人性化的視覺感受。
同級別車型中,這是我開過最棒一套動力系統之一,總的來說它讓你在平時輕松駕駛時盡量讓發動機保持在低轉速,而在高速公路、盤山路或是激烈駕駛時又能快速釋放動力。甚至它的電腦能知道你是不是在等紅燈或者在城市中慢行,它總懂得用最合適的變速箱設置來配合你的駕駛風格。沒有小排量渦輪增壓,也無需復雜的雙離合,結果它卻能創造出官方6.1L/100km(1.8L CVT)和5.9L/100km(1.6LCVT)的超低油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豐田車主們都會相信。
試車后去了一趟臺灣,發現臺灣各地11代卡羅拉已經是滿街跑,我還特別坐了幾次卡羅拉的出租車。那種舒適和后排寬敞的空間,就像臺灣出租車司機服務那樣令人滿意。我還問過當地司機:“臺灣以前不是很多各個國家的車型嗎,怎么如今都是日本車的天下了?”他們給我這樣回答:“因為很多車型開了4、5年后,維修成本就直線上升,只有日本車才是最讓人放心的,特別是豐田?!?/p>

圖解:
第一排從左到右
后排空間(960mm)和膝部空間(706mm),配合后排的平整化地板,非常實用。
臀點降低10mm,重心比上一代更低,為駕駛者提供更高側向穩定性。
排擋桿旁邊的一個普通杯架,豐田都比歐洲車做得更人性化。
第二排從左到右
儀表盤采用較大且易于查看的設計,中央搭載4.2英寸彩色顯示器,可以與音頻系統和移動電話實現互動。
緊急變線的測試中,雖然懸掛較軟轉向一般,但車身的平衡性卻是不錯,懸掛在最后也提供不錯支撐力,完全不像某些日系車那樣只能走直線。
但豐田的野心顯然不止一輛卡羅拉。試車后的晚餐會上,趁著一汽豐田領導離席應酬的空隙,還有卡羅拉設計師安井慎一幾杯酒下肚后的余興,我單刀直入地問道:“卡羅拉和雷凌都是你設計的,請問它們有什么區別?”“今天是一汽豐田的試駕會,有點不方便談其它產品哦?!钡谖以俅握埱笙?,安井慎一的意思大概是:卡羅拉更注重的是高品質的駕駛感受,以及大氣、較高端形象,而雷凌則是偏向運動化風格。